近三年来,黔东南州各级关工委深入开展“五好”关工委建设,在全省率先实施基层关工委建设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五好”关工委组织达标数由2970个提升至3802个,达标率由74.57%提升至96.01%,实现了“有形覆盖”向“有效赋能”的转型,全面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提档升级。
持续推进“党建带关建”固本强基。按照“哪里有党组织、哪里有老同志和青少年,哪里就有关工委组织”的工作要求,着力提升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企业关工委建设水平,将“党建带关建”纳入党建工作内容,选优配强关工委班子和队伍,全州“五老”人员由18674人扩充至21930人,按规定落实经费保障,探索出民族地区关工委工作“六个一”工作模式。
持续推进“三年行动”有序开展。从2022年起,围绕“领导班子建设好、‘五老’作用发挥好、活动经常效果好、制度健全执行好、积极探索创新好”的建设标准,按照组织建设年、“五好”创建年、品牌提质年提出“三年行动”,实行领导包片联点分类指导,建立月调度、季检查、年评估的推进办法,定期召开推进会进行经验交流与总结部署,使全州基层关工委组建实现全覆盖,形成建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的质效。
持续推进“立德树人”走深走实。紧扣时代主题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因地制宜建成各类教育研学实践基地51个、“五老”工作室122个,开展“火塘边的党史课”“鼓楼下的红色故事”等红色教育活动1800余场次,受教青少年23.36万人次;开展模拟法庭、四点半法治课等法治进校园活动427场次,受教学生19.74万人次;“五老”非遗传承人开设刺绣、银饰、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传习班210期,参与青少年1.5万人,创作“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作品3600多件;每年筹资800多万元帮扶特困青少年近2万人;“五老”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农技培训142场,受训青年农民9000多人。
持续推进“品牌创建”亮点纷呈。坚持守正创新,以州关工委“双五工程·关工时代行”品牌领航,推动16个县(市)形成“一县一品”,32个部门形成“一行一特”,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关工特点的工作品牌。凯里市的“五老说关爱电台”、黎平县的“听爷爷讲红色故事”、州教育局的“铸师育魂”等工作品牌,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促成全国民族自治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在黔东南州召开,展示全州关工委工作的品牌效应,得到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肯定和点赞。
一审:肖丹青
二审:夏禹锦
三审:吴春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