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施秉县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因地制宜盯紧本县“红色文化资源、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和美城乡建设、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发展”等优势,发挥老干部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导老干部当好“红色文化宣传员、文明实践志愿者、基层治理网格员、民族文化传承人和乡村旅游代言人”“五个角色”,全力推动施秉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依托红色资源优势,用心讲解当好红色文化宣传员。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县委老干部局牵头,联合政协、史志、党校等部门,积极动员老干部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红色教育教学点、红色文化课堂,通过“红色学堂”“夜间小课堂”“红色夏令营”等特色活动,邀请老干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用身边故事教育身边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赓续。近年来,开发了红色教育培训课程4门,培训红色文化讲解员86人次,累计接待县内外现场观摩、培训362批次3.3万余人次。
依托创文创卫优势,热心服务当好文明实践志愿者。积极推行“中心——所——站”三级联动模式,组织各单位、村(社区)老同志主动参与“创文创卫志愿服务队”,引导老同志进中心、进站所,和全县志愿者一起,对照每月工作派单,下沉到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组织30余名退休医生护士参与“温暖送给你·把爱带回家”志愿服务,为群众送医送药2000余单(次);组织爱好摄影的退休干部参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志愿服务项目,免费上门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照相并现场打印相片800余张;重点推出“情暖夕阳·关爱老人”“你的银发·我的牵挂”“关爱女孩·护蕾行动”等项目和“文明你我·共享美好家园”“锦绣前程”“管事婆”等,“银发文明实践服务队”已成为施秉一道亮丽风景线,实现了“社区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买单——群众评单”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依托“园林县城”优势,积极参与当好基层治理网格员。结合当前建设和美城乡、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工作部署,整合各方资源,动员全县500余名老干部围绕社区、村寨两个基本单元和农户组织细胞,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院坝协商”“寨管委”“合约食堂”“红白喜事理事会”、和美城乡“四大行动”等为着力点,采取宣讲推动、志愿联动、文化促动、典型带动四种途径,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网格员作用以及老同志在矛盾纠纷调解、城乡治理中的丰富经验及作用,在推动环境转变、移风易俗上下功夫,打造出了“红色领航”“共治共享”“民族特色”等基层治理示范点,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了“小网格大融合”格局,让城乡有了“颜值”更具“气质”。
依托民族特色优势,用心用情当好民族文化传承人。施秉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现有州级以上民族文化传承人16名,其中退休干部、“五老”传承人6名。为传承好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进社区、进村寨、进校园,施秉县坚持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手,通过组织老干部编制少数民族歌谣,传授芦笙曲、剪纸、刺绣等手艺,大力推进刺绣、芦笙、剪纸等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让民族文化有人教授、有人保护、有人传承。近年来,老同志牵头组织开展“苗族古歌”、剪纸等赛事活动40余场次,联合县直有关部门开展“文艺比赛”活动6场次,荣获了“全国苗族飞歌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依托旅游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当好乡村旅游代言人。充分发挥老干部余热,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宣传吸引老年旅游团,主动融入帮助承办旅游赛事,参与志愿队伍帮助开展旅游服务等,用实际行动当好施秉旅游代言人。同时,积极协助开发以银饰、刺绣等民族特色元素为主的创意旅游商品,参与举办杉木河夜漂景区音乐节、全民漂流赛、苗族独木龙舟节等活动,丰富游客避暑消夏体验,增加避暑旅游项目供给。此外,结合乡村实际,以参与举办姊妹节、巴梭芦笙节等契机,将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等内容融入其中,切实当好乡村旅游代言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在老干部的协助下,打造精品旅游村落4个,举办旅游活动10余场次。
一审:肖丹青
二审:夏禹锦
三审:吴春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