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祥,男,汉族,1942年4月生,1966年9月参加工作,2001年12月退休,镇宁自治县原科技局局长,现任镇宁自治县老科协会长、关工委科技培训团团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退休20多年来,他始终心系农业、农村、农民,为镇宁自治县蜂糖李、小黄姜等富民产业发展献策出力,作出积极贡献。曾获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贵州省第七届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01
他是心系农业的示范者
谢家祥出生农民家庭,干过农业,他深刻认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深知农民的辛苦与不易。退休后,他义无反顾地走在了为农业产业谋发展、为科技事业做奉献的道路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过度垦植和管护不当,镇宁自治县六马片区群众的“摇钱树”油桐面临资源枯竭,眼见六马人民可能再次陷入贫困,他十分着急。2009年,他积极参与六马油桐替代产业的调查,脚踏一双塑胶鞋走遍了六马各个村寨、大部分山头。经深入的总结和分析,他力主引进四月李、六月李种植,把李子培育成六马油桐替代产业,主持起草《关于把六马李子发展成油桐替代产业的建议》调研报告,向县关工委汇报后,向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引起高度重视。他积极申报市级、县级科技项目,加强对蜂糖李资源调查研究,还经常自费到外地考察学习,研究改进栽培技术。针对镇宁蜂糖李结果少的技术难题,坚持边试验示范、边推广的原则,总结出补磷、补硼以满足蜂糖李结果需要的重要经验并大力推广,主持调研起草《关于我县蜂糖李花期雨、雪持续低温高潮对蜂糖李座果率产量影响的调查报告》。退休20多年来,获发明专利4项。
02
他是扎根农村的践行者
谢家祥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对农村很熟悉,也充满感情。为快速推动李子这一“致富果”产业落地,他深入六马连续举办南片区李子栽培技术培训会,通过一次次培训让农民掌握技术,迅速掀起种李热潮。早期种植户激动地说:“我自己懂得种李子的好处,但就算苦口婆心也鼓动不了村民一起干,想不到你几次培训就把他们鼓动起来了。”他在有关部门支持下,2011年引入现代育苗技术作蜂糖李育苗试验获得成功,镇宁蜂糖李自此迈上规模化育苗和种植轨道。镇宁蜂糖李规模种植后,他一方面积极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到镇宁讲授蜂糖李栽培技术;一方面针对少结果、不结果、歇果严重的问题,牵头建立起一支有一定理论基础、有实践经验的蜂糖李种植大户参与的“攻关”队伍,带领大伙儿顶着烈日、冒着高温,通过调研、观察、试验示范等,弄清楚蜂糖李“一强二喜三弱”的生物习性,普及推广蜂糖李“一控二补三促”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有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技术难题。六马的农户们开着玩笑口口相传着这么一句话,“谁家蜂糖李开花挂果有异常,就去找找谢家祥”。此外,谢家祥还积极为镇宁小黄姜等产业发展献智出力。小黄姜在镇宁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谢家祥等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镇宁的气候、土壤条件等实际情况,大力倡导发展小黄姜产业,推动小黄姜迈上规模化种植的轨道。
03
他是带富农民的引领者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谢家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育一批批科技二传手和青年农民,引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了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听得懂、听得明白,他夜夜伏案写讲稿,把书本上的语言转换成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事无巨细、毫无保留的将毕生所学传授给群众。不管是严寒或者酷暑,他从不说辛苦,亲自作报告,农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近年来,由县关工委、科协系统以及社会培训平台等举办的940余次培训中,谢家祥同志就讲授了251次,培训15060人次,培训16个村科技二传手、青年农民1200余人,每个村都有3—6名产业发展带头人和示范户。随着蜂糖李产业发展,带动1.5万户6.2万人增收致富,六马人民迈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快车道。
如今,蜂糖李已是镇宁县“五朵金花”精品水果之一,种植面积达22.01万亩,2023年产值超30亿元,蜂糖李种植规模和产值全国第一,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的产业,同时带动交通、运输、物流、包装、餐饮、农资及文旅等行业的发展,成为一张靓丽“名片”。2023年,镇宁县小黄姜种植面积达14.67万亩,产量32.66万吨,产值12.69亿元,覆盖带动农户4.2万户,户均收入2万余元。“镇宁小黄姜”荣获2023年中国农业百强标志性品牌和中国品牌金信奖。
为民的初心,群众的期盼,谢家祥一刻也不愿停下自己的脚步。谢家祥常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干劲,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优势,他一生受到党的教育培养,一定要充分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到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奉献给群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