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毕节黔西市在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以阵地联建、活动联办、干群联动为核心的“三联驱动”工作法,并聚焦老年群体实施“银龄共建共治共享”行动,有效激发“银发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活力,助力搬迁群众实现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融入”的稳步转变。
一是阵地联建用活搬迁资源。依托锦绣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闲置资源打造了社区级“桑榆红驿站”作为核心服务平台。以此为中心,整合职工之家、社区卫生站等空间,形成“1+N”银龄服务矩阵,设立了党建活动室、健康咨询室、法律服务站等多个功能区,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联合检察院、公安、民政、医院等单位,将驿站打造为综合性为老服务点,推行党建学习、健康管理、文娱活动“一站通办”。该阵地针对搬迁群众实际需求,精准提供普法宣传、医疗保健、防诈反诈、纠纷调解等十大类服务,已成为老干部发挥余热、服务群众的关键桥梁。目前,已有60名政治坚定、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主动报到参与服务。
二是活动联办激发内生动力。秉持“普法安心、反诈护心、调解舒心、健康暖心、关爱童心”原则,由检察院、法院、公安、卫健、教育等部门退休老党员、老同志组成的“银发服务队”活跃在社区一线。他们用方言土语解读政策,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通过案例生动普法,提升居民维权意识;联合医院退休支部开展慢性病筛查,为行动不便老人送医送药;编排防诈情景剧,全力守护群众的“钱袋子”。同时,创新开展“银青结对”活动,由45名老干部与社区青年干部“师徒结对”,传授群众工作经验,不仅激发了老同志的热情,也为社区培养了一批工作骨干,带动了更多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活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内生动力。
三是干群联动促进基层治理。探索“老干部带动+搬迁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推行离退休支部老党员与搬迁群众结对成立“邻里互助组”,每名老党员联系2至3户家庭,通过走访摸排,精准梳理出法律、就医、就业、防诈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服务事项清单》并动态解决。组建“银发智囊团”,邀请老书记、老党员担任社区治理顾问,为社区卫生治理等公共事务出谋划策;设立“老书记调解室”,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更重要的是,通过“手把手”帮带,已成功培育出20余名社区自治骨干,由他们牵头组建了法律咨询队、巡逻队、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实现了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使搬迁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翁,稳步融入了新环境。
一审:肖丹青
二审:夏禹锦
三审:吴春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