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平,中共党员,1988年7月参加工作,2022年退休后任遵义市红花岗区关工委副主任,反聘为遵义市新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在刘维平的带领下,遵义市新雨学校始终遵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精准定位,特色办学,以“挽救孩子、积德家庭、造福社会”为宗旨,以“养正毓德、守正出新、秉正致远”为办学核心,通过探索建立“一二三四”模式,从根源上破解了本地“问题少年”教育转化的难题,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贵州省“育新工程”示范单位、贵州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36项荣誉。
放弃,是源于对未成年人的关爱
从红花岗区检察院到新雨学校,从“检察官”到“教书匠”,刘维平放弃了自己熟悉的领域、放弃了机关舒适的环境,毅然决然投身特殊教育事业,面对外界的不解,她回答道:“过去在政法系统工作,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讨论都是围绕如何打击或惩罚,当翻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历史,才知道其背后的辛酸,便有一种想帮助他们重归正途的想法,当知道遵义市新雨学校就是专门对有违法、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教育的学校时,我便认定这即是我的终身事业。”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面对一群“待进生”,刘维平从未“区别”对待。
在刘维平的心里,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只是绽放的时间与方式不一样,面对孩子们的不理不睬、不屑一顾,刘维平“以心换心”,总结出忠心、爱心、耐心、恒心、细心、悉心“六心”教育法;坚持“以德育人”,提出了“规、知、践、省、评”五部曲;创新“以技塑才”。她的不抛弃不放弃,在孩子们声声“刘妈妈”的呼喊中更加坚定。
坚守,是源于对特殊教育的执着
作为遵义市新雨学校的筹建负责人,开头是艰难的。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她一方面积极协调,加快进度完成学校的改建工程;另一方面强补教育知识,虚心向专家、同行请教。每当回想起一段段艰难的历程,她总是严肃的说:“只要一想到学校如若停运,孩子们将可能重返人生岔路,我就揪心得不敢停下,因为我身上承担的是160多名孩子重塑品格的责任。”
作为校长,她一直坚持进教室、查寝室、与老师一起办公,时刻为师生做表率、树标杆,带动教职工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矫治方法。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常常自己掏钱为孩子们添置衣物、增购学习用品等。对思想有波动的孩子,开展经常性的谈心,疏导心理症结。不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并给家长提出建议。
多年来,刘维平秉承“挽救孩子、积德家庭、造福社会”的办学宗旨,着力探索“养成教育、国学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职业教育”的办学方法,不断探索、完善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为矫正教育和社区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
回归,是源于对事业初心的责任
为持续发挥“老党员”余热,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后都没有忘记对专门教育事业的初心责任,带领团队,创新载体模式,坚持“三教育”构建专教体系。一是矫治教育有成效。围绕“心理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等教育内容,开设心理、法治、劳动、军训、弟子规等专门矫治课程,建立行为、管理、安全等管理制度15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矫治体系,真正实现了从“问题少年”到“成人”的转变。二是义务教育有成就。坚持破立并举,大胆尝试,在全省首创开齐开足初中教学课程,并建立专门学籍系统。同时,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学习兴趣差的现状,通过降低难度、放缓进度,积极探索出“6+2实效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成长。2017年至今,学校参加中考学生93人,进入职高50人,考入普高29人,示范性高中14人。其中,11人考上本科大学,1人考上211大学。三是职业教育有成果。学校针对已经完成义务教育的严重不良行为学生,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量身定制”美发专业技能课程,并同步设置基础文化课程及剪纸、书法、绘画、篮球等社团课程,形成职业、文化、体艺齐头并进的“三维”课程体系。
“如何让现在的问题孩子不要成为将来的问题家长”,是新雨学校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如今,刘维平带领全体新雨人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奋进中!
一审:肖丹青
三审:吴春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