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要闻速递>>贵州要闻
拼出加速度 筑牢“压舱石”——开局之年贵州国企助力经济企稳向好
字号:

3月20日,盘江新光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施工现场,近1900名工人全力以赴推进2024年上半年两台机组发电的预期目标。

“作为贵州省级重大工程和重要能源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省首个投运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火电项目,有利于助推全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促进煤电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贵州盘江新光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郑世勇说。

开局起步,乘势求进。欣欣向荣的春天,贵州国企生产车间、项目工地、科研中心,智造流、资金流、人才流、创新流加速涌动,激荡出攻坚克难的信心,催生出向高攀登的动能。

1至2月,省国资委24户控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50.3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利润总额246.9亿元,同比增长26.4%;实现劳动生产总值418.4亿元,同比增长18.4%,整体效益稳中有进。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作为经济运行的“压舱石”,贵州国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对国企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心怀“国之大者”,努力拼、加油干。

拼产业:实现量质提升

贵州金元集团黔北电厂集控室,运行人员紧盯屏幕设备参数。“今年以来,我们日均发电量2090万千瓦时,同比增加了327万千瓦时,发电量在全网同类型机组中排名前列。”厂长罗德海说,当前全厂正围绕全年生产经营目标,统筹做好能源保供与经营发展。

助力下游稳供保电,贵州金元煤炭板块勇挑重任。截至2月底,企业已向系统内黔北电厂、茶园电厂、鸭溪电厂、黔西电厂及习水电厂等供应电煤28.5万吨,超额完成年初公司下达的24万吨保供任务。

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棒线生产线,机器人转动着灵活的“手臂”夹取焊钉、标牌。每次焊标牌只要35秒,自动焊接成功率达99%。

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用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朝着新型工业化一路奔跑,“目前我们已上线营销一体化平台、制造与执行系统、全厂数据采集系统等,数据源采集基本实现无纸化,所有结算均在线上进行。”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贵州磷化集团4万吨电池级磷酸铁生产线运转不停,持续夯实企业转型升级的动能储备;遵钛集团打通了海绵钛全流程生产工艺,正聚焦高端化拓展新项目、研发新产品……1至2月,省国资委24户控股企业工业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59.8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利润226.1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力继续提升,稳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筑底企稳,需要持续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跃升。贵州国资国企紧扣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提质增效抓产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

拼项目:点燃发展引擎

宛如一条巨型“红飘带”的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即将成为贵州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为确保项目早日投用运行,我们增加了人力、物力,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土建工程已经完成95%。”七冶建设集团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工程项目部副经理卢亚东说。

开年以来,七冶建设集团聚焦冶金、房建、石油化工等主业板块,全力推动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贵州理工学院等重点工程建设。今年前两月,企业已完成产值8.59亿元,同比增长16.7%。

“我们必须铆足干劲抓项目,围绕省内市场,承揽白酒、能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保持基本盘稳定。利用企业在工业建筑领域的生产能力、技术优势和项目拓展能力,勇闯国际市场。”七冶建设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起步就是冲刺。眼下,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再生铝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加快设备运行调试,备战项目正式投产。届时,企业使用再生铝工艺生产的能耗仅为电解铝的3%至5%,同时还能减少废渣、废液产生,为铝产业发展注入“绿色”能量。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发展支点。今年2月以来,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全部复工复产,120余个重大建设项目复工。围绕“监管企业固定资产年度投资规模力争同比增长15%”的目标,全省国资系统以实际行动,加快落实年度投资计划,全力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运营。

拼创新:掌握关键变量

全国两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矿党委副书记、矿长侯建国第一时间将全国两会精神传达给工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智慧矿山是煤炭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我们将投入更多精力,解决技术难题,致力将山脚树矿打造成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智能化示范煤矿。”侯建国说。

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研投入。目前,山脚树矿成功建设了8个智能辅助生产系统,1个综合信息化管控平台,4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1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

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截至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8个(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创新平台达到94个,累计申报专利1.1万余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研究院合作进一步深化。

凝聚合力抢占制高点,加快关键技术成果落地生“金”。2022年,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中重点工业制造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52%,同比增长1.99个百分点。

一年春作首,万事干为先。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指导监管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大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试点,深入实施国企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