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眼前一亮。”5月25日,位于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1号馆的贵州展馆迎来展会开幕以来的最大人流量,《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表演为展馆持续引流,受到深圳市民和国内外客商的关注。
本届文博会,贵州精选60余家企业,采用实物展销、互动演绎、数字科技相结合的呈现形式,展示多彩贵州的动人魅力。
走进展馆,黄果树瀑布、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等贵州重点景区资源,在“阅尽千山·开启无限”贵州形象宣传片、“飞越贵州”文旅数字短片中滚动播放,一幅展示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风貌的画卷徐徐展开,带领观众尽情欣赏多彩贵州的“如画山水”。
展会现场,以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为核心创作的各类文创产品和非遗技艺展示颇受欢迎。
在红色文化展台,河南观众刘勤购买了一款土城冰箱贴并表示,一定要去遵义参观红色文化,看一看毛主席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
贵阳孔学堂带来阳明陶瓷礼盒、《何陋轩记》书灯、问道十二境手绘本等40余款文创产品,一个个匠心独运的阳明文化设计好物,展示着阳明文化的当代魅力。贵阳孔学堂相关负责人张杰告诉记者,《何陋轩记》书灯和十二境冰箱贴凭借其独特的设计与文化内涵,成为阳明文化展台的热销产品。
水书先生侯圣存现场写水书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侯圣存向来往客商讲述着水书的含义和水族文化。巴基斯坦客商Hina对水书非常感兴趣并现场学习书写后表示:“水书文化充满活力。”
本草咖啡、中药奶茶等148款中医药康养类产品,20种苗家艾纳香系列产品和苗族非遗医药产品也受到热捧。深圳观众陈峰对本草咖啡赞不绝口。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于佳介绍,本草咖啡融合中医药“药食同源”智慧,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以贵州省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金镶宝五凤冠为原型设计的非遗金镶宝五凤冠在深圳文博会首发,关注度持续走高,其精美设计吸引不少观众咨询。研发设计师姜珊介绍,非遗金镶宝五凤冠历时1年筹备,经过上百道工序,采用手工花丝镶嵌技艺,冠以348颗宝石和115颗珍珠,由10余位工匠联合打造。深圳观众王晴称赞,“凤冠是来自贵州的浪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子渊带队连续8年参加深圳文博会,不少客商慕名而来。在她看来,深圳文博会不仅提高了都匀毛尖的美誉度,更为贵州茶产业带来了不少订单。
发展之美主题区集中展现了贵州“世界桥梁博物馆”“中国数谷”,以及大力发展文体康旅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故事,展馆核心展示区与互动场景,通过运用曲面屏、互动屏、组合屏等显示技术,将多彩贵州的“如画山水”打造成沉浸式交互场景。
除现场民族文化展演外,盘州节目《乌蒙村秀》还走进中意达芬奇文化艺术中心西方表演秀场演出,向外宾展示彝族人民的生活风情与文化底蕴。中意达芬奇文化艺术中心中国总部代表李天玉评价,“中国特色民族服饰让意大利外宾惊呆了,直呼神奇。”
此外,蜡染、苗绣、银饰、面塑、茶艺等非遗技艺沉浸式体验,布依族、苗族等民族节目轮番展演,让贵州主题馆圈粉无数。
红色文创“既有文化味,又有设计感”
5月23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贵州展馆展出的手工刺绣、银浮雕、钞艺画等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红色主题文创产品吸睛无数,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红飘带”等红色IP受到广东观众追捧。
走进红色文化主题区,“遵义文创”“红色土城”等主题的数百件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从笔记本、冰箱贴到书法杯、钥匙扣,这些展品巧妙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兼具潮流设计与实用价值,引得大湾区观众纷纷驻足观赏、咨询购买。现场气氛热烈,不少观众点赞:“既有文化味,又有设计感!”
遵义转折文化培训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诗介绍,“遵义文创”品牌是该公司与遵义会议纪念馆联合打造,共设计430余款原创产品,产品消费者覆盖全国多个地区,此次是“遵义文创”首次亮相深圳文博会,希望能借助这一平台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
四渡赤水纪念馆展出的“红色土城”系列冰箱贴、“得意之笔”文具套盒、四渡赤水纪念馆主题冰箱贴、诗词背包等近50件兼具美观与实用的文创产品,注重挖掘四渡赤水红色资源,创新展示丰厚的红色文化内涵。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与《伟大转折》剧目组成的“双子星”组团亮相,向全球客商展示了贵州在红色演绎方面取得的成绩。据了解,“红飘带”开馆至今演出超过1.16万场,观众超百万人次;《伟大转折》剧目累计演出千余场,接待观众33万人次,是贵州红色文化演绎的顶流之作。
红色文化在多彩贵州文化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性和凝聚力。在中国革命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红军长征转战贵州68个县(市、区),突破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尤其是召开以遵义会议为转折标志的系列重大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铸就了遵义会议精神。
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并将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列为“四大文化工程”之首,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福建客商韩凤被贵州红色文化故事和红色文创产品吸引,她表示一定要到贵州来一场红色文化主题游。
以文化赋能产业,用创意点亮生活。李诗表示,作为文创工作者,将持续开发优质文创产品,讲好遵义会议故事,推动贵州红色文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感受贵州红色文化的温度与魅力。
玉屏箫笛空灵婉转 正安吉他声浪澎湃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二日,贵州展馆内热度持续攀升。
在贵州展馆的互动演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学现场演绎歌曲《春暮花落雨》,玉屏箫笛的空灵婉转引得观众驻足流连。“没想到电视剧里见到的乐器与贵州有关,现场观看表演真是太精彩了。”广东市民刘毅说。
“玉屏箫笛的独特之处有三绝:材质绝、音色绝、雕刻绝。”张志学介绍,箫笛历史悠久,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精品,希望通过本次文博会,将箫笛文化带到深圳,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
据了解,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玉屏自治县大力弘扬箫笛文化,通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活动举办等方式,加深大家对箫笛文化的认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感,推动箫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横吹笛子竖吹箫,不同的吹气方法与按孔方式吹奏的音调有所不同,掌握正确的姿势可进行简单吹奏。”玉屏箫笛展台前,张志学向观众讲述玉屏箫笛的吹奏方法。
今年是张志学第2次参加文博会,他明显感觉到观众对非遗的关注度日益增长,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许多观众开始追问起箫笛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故事了。“只有大家都重视非遗传承,我们的文化才不会丢失。”张志学说。
展区内与千年箫笛遥相呼应的,是正安吉他的澎湃声浪。“逛了大半个展区,在这里体验到我心仪的娜塔莎吉他,真是值了!”吉他爱好者姚鹏飞感慨。
据了解,本届文博会共展出“娜塔莎”品牌4个系列的吉他,这些吉他均来自“中国吉他制造之乡”“中国吉他之都”遵义市正安县,受到不少国内外吉他爱好者的青睐。
非遗体验亮点多
从侗族大歌、小花苗歌舞表演、玉屏箫笛等特色展演,到蜡染体验、水书书法等非遗技艺展示与体验,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贵州展馆以非遗体验为核心亮点,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多彩贵州的独特魅力。
“‘反挑正用’是花溪苗绣的特点,在布的背面挑制,正面来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溪苗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启萍一边讲解,一边手持针线灵活刺绣,观众不时发出阵阵称赞。
今年75岁的王启萍,专注苗族挑花刺绣技艺已逾60年。“花溪苗绣的挑花技艺有十字针、鱼骨针、鱼刺针、豆花针等十余种针法,实际操作中颇具难度。”王启萍笑言。
非遗传承需要与创新并进。今年文博会贵州展馆首发的文创凤冠——非遗金镶宝五凤冠,王启萍参与制作。“通过联名指导绣制凤冠基底,将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结合,能让更多年轻人认识花溪苗绣,这是件有意义的事。”王启萍说。
场馆一隅,一串特殊的“符号”同样引起不少观众的好奇。如果说苗绣是苗族的“无字天书”,那么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则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水族文明。展区内,水书先生侯圣存现场挥毫,将古老文字书写于扇面之上。
“水书大多为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具有独特的文字结构和用法,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形状和含义。这些文字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成词句,书写都有着很严格的讲究。”侯圣存手持写有“金榜题名”的扇子解释,其中的“题”字便是表意字。
2006年,水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贵州水书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其文化价值获国际认可。侯圣存介绍,水书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历法、民俗等,堪称“水族百科全书”。
巴基斯坦客商Hina了解到水书这一古老文字后,模仿写下“水书”二字。她表示,自己为深入体验不同文化感到开心。
除了水书现场展示,贵州九星备要文化有限公司的水书系列文创产品成为展区焦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街面塑展台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邓笔先或为观众现场捏制人像,或指导观众制作面捏工艺品;各式各样的漆器工艺品前,快门声不断;蜡染制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斗纹布制作技艺)制成的包包深受欢迎,该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韦厚珍也接到来自广东、江苏等地的预购订单……
“这两天的收获很不错,大湾区的观众都夸赞我们手艺好。”韦厚珍表示,希望通过本届文博会,让更多人了解贵州多姿多彩的文化。
创业者石贤:
黔绣出海信心足
“西江千户苗寨元素冰箱贴、蜡染耳钉、苗族头饰摆件……”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精选20多款文创产品参展,吸引不少观众前来购买。
“我们首次参展,第二天200多个精品礼盒就销售一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侗族服饰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贤告诉记者,观众非常喜爱苗银冰箱贴和蜡染扎染工艺制作的首饰,这些产品是由专业设计师设计打磨,贵州非遗工坊绣娘手工制作,简约时尚很受欢迎。
石贤是从江“90后”侗族姑娘。2013年,她考上南京财经大学,然而,家庭变故让这个年轻女孩险些与梦想失之交臂。在希望工程项目资助下,石贤圆了大学梦,拥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决心要让民族文化和传统手艺“走出大山”,带动更多绣娘致富。
为了让“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石贤回乡创办非遗创意企业、设立非遗工坊,通过开发推广非遗创意产品、民族动漫IP,带动当地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创收。
凭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研究,石贤走上一条非遗传承之路。她带领团队研发侗绣双面绣、去底衬剪纸绣等创新技法,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
“要想手艺得到大家的认识和传承,必须实现市场化与商品化。”石贤深知,只有满足生活所需、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市场,非遗才能获得强劲生命力,代代传承。于是,石贤带领团队率先在省外及海外布局非遗品牌店,积极探索“手艺出山、黔绣出海”的路径。
截至目前,石贤的企业培养了3位中青年非遗传承人,拥有文化产业品牌2个、产品版权200余项,获得“贵州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荣誉。石贤个人获希望工程“优秀希望学子”“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等称号。
在文博会展台上,石贤制作了一个“从贵州来到世界去,分享贵州之美”的小水牌,她说这是她的企业发展宗旨。
“如果年轻人不关注非遗,我们的文化传承就后继乏人了。”石贤表示,将继续深耕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带领更多贵州手艺走出大山,向世界分享贵州之美。她希望通过一家家城市文创小店,带动乡村振兴大产业,让更多人了解贵州、爱上贵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