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要闻速递>>贵州要闻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风一变 路子更宽——各地各部门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字号:

“以前办个农家乐执照,得往30公里外的政务服务中心跑。现在‘旅居联办直通车’直接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到镇里交齐资料,工作人员很快就把执照送来了。”一张送上门的执照让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平坝村村民汤松切实感受到了作风建设带来的变化。

随着乡村旅游热度攀升,羊昌镇村民纷纷瞄准农家乐、旅居等产业,借文旅东风增收致富。此前,办理旅居相关证照时,厚厚的材料清单、往返奔波的路程让不少村民犯了难,“有时候缺份证明,又得回头补,耽误事儿”。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乌当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旅居证照办理难问题,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区、乡(镇)、村三级力量组建帮办代办队伍,通过优化办理流程、精简审批材料、推行上门服务,降低群众办事成本,有效避免材料“反复改、来回跑”的情况。

“以前是我们追着手续跑,现在是干部跟着需求走。”汤松道出群众心声。截至目前,当地已为150余户村民办理旅居相关证照,越来越多农家乐、旅居小院开门迎客,乡村旅游活力满满。

作风建设“沉下去”,乡村振兴“实起来”。当前,全省各地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深化作风建设为有力抓手,一体推进学查改,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行动,让群众在作风转变中切实感受新变化、新成效。

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各级党组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依托专题学习会、读书班、“三会一课”等,把学习教育搬到田间地头、产业基地,锤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思想认识的转变,如星星之火,迅速在基层蔓延开来——

“科学管理,亩产能增加1400斤。”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稻田边,种粮大户张道良的增收算盘拨得响。这份底气,来自农技先锋队开设的田间课堂。今年以来,这支由党员技术骨干组成的队伍已推广优质稻种1.2万亩。

“以前觉得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离农村工作有点远。通过深入学习才发现,这与我们日常工作息息相关。”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也改村村民的一番话道出了乡村变化。雷山县纪委监委聚焦小微权力事项,压紧压实基层监督责任,全面推行“阳光村务”,规范公开村级信息,着力解决“微腐败”、办事效率低下等顽疾。

各级党组织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诉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产销对接不够顺畅,乌洋芋销售量一直无法突破……”今年5月,驻村干部工作交接座谈会上,六盘水市盘州市乌蒙镇八担山村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张伟接过产业发展担子。

刚到村的张伟便将这一难题列入任期承诺事项清单,通过有针对性的入户走访,详细了解乌洋芋种植情况和销售困境。挖掘身边资源、发动同事帮忙、借互联网东风……在张伟的积极推广下,村民成功售出乌洋芋2000余斤。

盘州市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探索推行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任期承诺制,鼓励驻村第一书记结合村级发展需求、派出单位职能职责等,制定并践行任期承诺事项。全市891名驻村干部主动制定任期承诺事项2000余条,在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

“干部带头跑销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如今,销售渠道畅通,村民们一门心思搞产业,地里的乌洋芋饱满圆润,产量稳中有升。

党员干部作风新气象,带动乡村产业旺起来。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火把燃起的不仅是节庆激情,更是乡村振兴澎湃动能。

7月18日至8月17日,20支党员干部牵头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火把节各会场,从交通疏导到游客咨询,从安全保障到纠纷调解,以细致服务践行守土尽责。

以学习教育锤炼干部作风,广大党员干部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依托特色民俗资源,带头策划、精心组织文旅活动,将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文旅+”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发展观连着政绩观,作风之变促发展之变。

各级党组织以学铸魂强信念、以学促干转作风,将作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各环节,解民生难题,谋发展实效,在强村富民上出实招、下真功,以实干担当写好乡村振兴时代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