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银艺时刻>>人物故事
四十八年前的一张褪色照片,承载着八名航道女工那段峥嵘岁月!
字号:

导语:八个女工的珍贵合影,回溯了四十多年前乌江新滩整治的治水之难,那时候她们吃野草、住工棚、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高耸的危岩上施工,艰苦奋斗了多年才将堵塞的航道疏通,为乌江航运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配音:这是一组弥足珍贵的老照片

摄于1972年

那时候35岁的

兴义女青年乔凤英在思南

与另外七个姐妹

面对相机留下了历史定格

彼时

她们正在新滩进行爆破作业

同期声:那个照片我们就是在那个船上去

钢钎 二锤就拿着在船上站着照的

配音:乔凤英老人今年已经81岁了

虽然四十多年光阴荏苒

但是在她的记忆里

最难以忘怀的依然是

在新滩工作的那段艰难时光

我们在新滩工作那时候

都有两个女工班

当时我是班长

配音:那时候的乌江蜿蜒曲折

滩险无数

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而新滩在当时更是乌江四大险滩之一

(以前)乌江它就是滩急嘛 凶嘛

新滩的那个浪一浪接一浪的下去

是乌江的四大名滩之一

配音:1970年的时候

新滩左岸山顶悬岩发生崩塌

乱石阻断了航道

长达一年多的断航

让乌江航运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危岩把航断了

船下不去了

底下的船上不来了

必须要把这个新滩

要把这个航道疏通

实现危岩处理的大爆破

配音:1972年起

贵州省第三航道工程队

开始对新滩进行整治

乔凤英就在其中

原来的条件是有点差

就是天天吃那种干拌菜

是送到工地上吃

有时候一个月才吃一两回肉

那几年倒是有点辛苦

因为原来在新滩是住一大个工棚

十几个人住一个工棚

一天就是穿起草鞋

要从一条很小的路

像这样走着去

要扛着几米长的钢钎去打炮眼

应该是1972年的时候就开始干起

1975年还是1976年才搞完

那时候又没有重机械

又没有挖机啊 七七八八的

推土机一样都没有的

靠人力搬

配音:为了积极疏通航道

整治险滩 炸除明礁

老一辈的航道职工们

在无机械作业的情况下

每天日晒雨淋 风餐露宿

当时航道条件差 等级低

礁多滩险

严重影响船舶航行

为了改善在无机械作业下的航道条件

老一辈的航道女职工

与男同事一道

顶着烈日

饿了吃野草 累了住山洞

在最艰苦的环境条件下

靠人力战险滩 斗恶浪

配音:乔凤英回忆道

那时候她和其他女同事

主要负责凿炸药槽的工作

就是在高耸的悬崖上

用几米长的钢钎和大锤

一点点地凿开炸药槽

方便后期灌入火药

进行爆破

先是拿两个人开个炮眼

一个人扶着钢钎

一个人打二锤

开得五 六十 八十公分深

就拿几米长的钢钎就放下去

两个人就抱着钢钎像这样

到好几米深

才能够放炮

就算戴着手套

这些地方都要磨破皮

配音:那时候他们身上

只有简单的安全措施

而几米高的危岩下

是汹涌澎湃的乌江

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危险

因为在那个危岩上

说句良心话

那个坡很陡的

那时候觉得

一天还是觉得人多还好耍

当时这里人山人海

那种场面太热闹了

配音:新滩百余米宽的河道

航道工人历时多年才结束施工

我们新滩那里的工作完成

我们就调到思南来了

哪里有工程又出去

我们就没有回老家

就在思南住了

配音:离开新滩后

女工班里的人各奔东西

很多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有些调出单位了

有些又退休回老家了

配音:时隔多年

当乔凤英再一次来到新滩

看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时

她感慨万千

如今的新滩风景秀丽

开发了新的旅游景点

水面清澈平静

昔日那段流金岁月虽已远去

但难忘的瞬间如数家珍

如同拓写在她的脑海里

永远的珍藏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

我们老一辈航道女工们

不怕苦 不怕累

敢拼搏的斗争精神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

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

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风险挑战

在新的历史时期

建功立业

推动乌江航道通航事业

跨越式发展

配音:新滩的时代变迁

和新滩作为一个险滩文化的代表符号

是不会被历史轻易遗忘的

无论经历多少年

大家都不会忘记乌江

新滩整治的治水之难

都不会忘记老一辈航道人

战险滩 斗恶浪的场景

都不会忘记航道工人

在艰苦的条件下

积极乐观的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