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银艺时刻>>人物故事
郭玉莲:退休不退役的“扶贫干部”
字号:

“想不到我们这么边远贫穷的地方,也走出了这么多大学生中专生,这是我当初回家当老师时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2020年初,退休老师郭玉莲谈及本村大学生越来越多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今年75岁的郭玉莲,是普古彝族苗族乡厂上村的退休小学教师,从1962年回村当民办小学老师到2000年退休,在厂上村村小的三尺讲台上奋斗了38年,为厂上村送出了850多名学生,彻底改变了厂上文盲村的历史。

厂上村是盘州市、水城县和普安县交界处一个彝苗杂居的偏僻山村,现有448户1486人。因边远闭塞,解放前只有三个人上过学,但现在已经走出50多名大学生、40多名中专生、初高中和小学生数百人,其他人则通过扫盲等方式实现了脱盲目标。

郭玉莲的父亲一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就让郭玉莲每天走路到10公里外的舍烹上学,小学毕业后又让她到更远的普古完小读初中,她因此成为原舍烹乡第一个进过学堂的女人。

1959年,郭玉莲初中毕业考上了盘县师范,父亲带着她,背着简单的行旅,走了两天山路,才到了位于盘县县城的盘县师范。在盘县师范,郭玉莲发奋学习,立志毕业后当一名优秀老师,两年后却因国家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和同学们一起被下放回家,终止了读书的梦想。

在那个年代,不要说读过师范,就是读过小学三年级的人也微乎其微。郭玉莲的师范经历,使她成了周围几十里的“香饽饽”,回家不久就被招到舍烹粮店当粮管员。在那个吃饱都奢侈的年代,这可是端上了“金饭碗”,是让人羡慕又嫉妒的事情,可是不久她就把这个“金饭碗”给“扔”了。

每次回家,看到乡亲们还在用石子、玉米计数,全村没有一个孩子读书时,郭玉莲的心就隐隐作痛,她非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这种状况。就在这个时候,村里决定创办自己的学校,解决孩子们的读书问题,村里的同志登门请她“出山”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粮管员这个令人羡慕的“金饭碗”就这样被她“扔掉”了。

1962年9月,郭玉莲在家人的支持下,腾出自家房子做教室,找来木板石头做桌椅板凳,再挨家挨户做动员,简陋的学校就这样办起来了,郎朗书声终结了厂上村没有学校的历史,让这个边远山村从此迈进了新时代,那时她刚满十八岁。

由于丈夫惠兴周在村里工作,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村里的事务上,照顾两位老人和6个孩子的重任就压在了郭玉莲肩上。每天她不仅要上三个班的复式课,还要忙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必要时还得下地劳动搞生产,郭玉莲的教师生活辛苦而甜蜜。

厂上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很难派老师进去,上级先后派了4个老师进去,但最长的也只呆上半年就走了。眼看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孩子面临失学的风险,郭玉莲最后痛下决心,将正准备读高中的大儿子郭丙金留下,和她一样成为了民办老师。孩子们是有了老师,但郭丙金却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

因为贫困,一些孩子冬天还光着屁股来读书,常常冻得浑身发紫,出现这种情况,她把自家孩子的衣裤拿给他们穿上,再生火给孩子们烤。一些孩子因为太小不会照顾自己,屎尿都拉在裤子里,郭玉莲给他们一一打理干净,又不愿其烦地教他们上厕所。因为生活习惯和家庭教育等原因,不少孩子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生了虱子,有了异味,郭玉莲专门上街买来虱子药给他们擦,教他们讲究卫生,多洗澡勤换衣服。还有的孩子吃不上饭,她就让他们在家里吃住,或将家里的粮食拿些让孩子带回去。一次,一个孩子得了急病,她二话不说就背起孩子到舍烹治疗,等孩子病情转好已经天黑,她背着孩子摸黑回家,一路上自己被摔得鼻青脸肿,孩子却无大碍。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不被露水打湿和毒蛇咬伤,他和丈夫经常去清除路边的杂草荆棘。为让孩子们冬天有火烤,他和丈夫总是提前筹备好干柴……

她是老师,也是妈妈,她用知识照亮孩子们成长的路,更用爱抚育孩子们健康成长。

郭玉莲在厂上村辛辛苦苦工作30多年,吃了很多苦,也受了不少委屈,她用自己的房子无偿供学校使用30年,即使获得了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后,还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转正,但她从不因此懈怠自己,仍然与大儿子郭丙金兢兢业业地工作,一直坚持到厂上小学撤销,她光荣退休。

尽管已经退休多年,儿女们多数在外工作,收入都不错,都非常孝顺,郭玉莲的退休金也不低,儿女们也一再要求他们不做体力活,但郭玉莲和老伴仍坚持劳作,种地养猪一样也没落下。她想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下一代,为厂上村的精神脱贫树一个标杆,让大家都能破除“等靠要”思想,通过勤劳苦干实现脱贫致富。他和老伴成了退休不退役的“扶贫干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