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英,贵州省福泉市友谊小学退休教师,她是非遗剪纸传承的典范,曾在教育界默默耕耘多年,退休后仍坚守初心,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为非遗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奇人生,巧结剪纸缘
谢明英出身工人家庭,小时候因生病腿部落下残疾,行走不太方便。从小她就特别喜欢窗花和各种精美的剪纸图案,她觉得神奇的是: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就可以创造出丰富、精美、活灵活现的艺术品。高考失利后,她卖过羊肉粉,看过仓库、住过活动板房、去过服装厂,当过代课教师。尽管她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挫折和艰辛,但她始终乐观积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1994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被推荐到贵阳学院进修美术专业,在学校,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剪纸作为选修课。在校期间,她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直专注于剪纸创作,在传承祖辈剪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博采众长,并充分吸收传统画技法,绘剪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学成归来后,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剪纸课,成立了剪纸社团,让谢老师更好地发挥其特长作用。
谢明英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作品
孩子们展示剪纸作品
匠心独运,传承不守旧
谢明英说:“用心塑造、用心体会,我们要传递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传统文化。古老的味道,一定要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2018年,已经退休的谢明英老师被聘任为银龄计划教师,她始终致力于服务学校和社区,专注于传承剪纸文化。2019年,友谊小学民族文化传承实践基地剪纸工作室挂牌成立,谢明英任负责人。当我们踏入校园,精美的剪纸作品就像一幅幅画作般展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剪纸的海洋。
剪纸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还是培养孩子细心、静心、耐心的极好方式。为了让孩子们喜欢并学好剪纸这门传统艺术,谢明英每天下班后都会挑灯夜战,查阅资料、钻研教学视频,编写剪纸校本教材。她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愿意付出辛勤的努力。即使手指被剪刀磨破了,她仍然继续练习;即使剩下很多废纸,她也不断地倾注心血。她带领学生编写童话集、编校刊,辅导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国家、省、州、市级奖励,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美术作品、教学设计、教具制作也经常获奖。
她是一位行走在指尖上的匠人,她用自己的才华与信念,传承剪纸艺术,让其在校园中独放异彩。
谢明英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创作剪纸作品
坚守初心,非遗承大爱
对于谢明英来说,剪纸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她一生的信念,她始终坚守初心,将剪纸技艺传承给学生们。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义务为牛场镇辖区各小学进行民间剪纸培训。通过培训,让孩子们了解民间剪纸文化的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热情,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谢明英老师以她的真诚和热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在校园中展现了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
她以服务活动为载体,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相结合,把“非遗”文化有效地融入教育中,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田。
谢明英不仅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关注着特殊学生。学生小李双耳失聪,小王曾被开水烫伤落下重度残疾,她们虽然遭遇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障碍:自卑、抑郁。为了帮助孩子,谢明英教她们剪纸,为她们讲解剪纸的手法和技巧,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普通剪纸的技巧,看着自己的作品,她俩的脸上洋溢出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通过学习,小李和小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找到了自信和快乐。后来,谢老师又让她俩指导初学者,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师”,她们变得阳光而自信,成功克服了自卑情绪。
匠人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份执着和热爱,将在更多人手中传递下去,历久弥新。
一审:田娅莉
二审:罗华菊
三审:黎时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