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银艺时刻>>文苑随笔
毕节:绝壁天渠上的无字碑
字号: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贵州省毕节县(今毕节市七星关区)组织起来的农民在大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凿洞修通40多条引水渠道, 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高原天河图。人们十分形象地将这些渠道称为“绝壁天渠”。

纵观我国历史上几座比较有名的无字碑,诸如泰山无字碑、乾陵武则天无字碑、东晋谢安无字墓碑、南京秦桧无字墓碑等等。不论是传说还是史实,它们都与帝王将相有关。今天我要说的,却是15个普通人无字碑的故事。

山高坡陡、怪石嶙峋、山谷深切、峰峦叠嶂、地表破碎、岩溶发育。就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的地形地貌。这样的自然环境在乌蒙山区比比皆是,并没有让人觉得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当我们一群退休多年的老同志,来到生机镇有着40多条绝壁天渠的山里,特别是看到引水渠一边的崖壁上那些人工开凿, 每个面积半平方米左右的无字碑。心灵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是当年的修建队伍为因建设绝壁天渠而牺牲的英雄,在他们罹难附近渠道崖壁上留下的无字碑。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普通的人民群众,为拔穷根奋战悬崖绝壁,舍身赴死引来幸福水的故事。这还是一个在贵州高原长期默默流淌的奇迹,一个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故事。

生机镇位于七星关区东北面,全镇有12个村(社区),165个村(居)民组,约4.2 万人。海拔530~1930米,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据 《毕节县志》记载:“生机镇属北部河谷温和干旱雨热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0C°,属县内少雨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区。……属岩溶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生机镇人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每年短暂的雨季过后连人喝水都是大问题,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所需用水就更加困难了。严重缺水造成当地老百姓长期处于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贫困状态。当时流传民谣“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山下喊口干,家中没有三碗水,既愁吃来又愁穿”,就是用水困难和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共产党领导下,当地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采用悬崖吊人至半空打眼放炮,大锤破石掏挖沟渠,人力开挖推土筑坝等原始方法施工。钢钎坏了自己修,炸药不够自己做。饿了吃包谷饭酸菜汤,渴了喝浑浊的凉水。天冷了点上一堆柴火,晚上大家挤在一起睡……。历经20多年,先后建成了40多条绝壁天渠和10多座山塘水库。天渠总长约309公里,水库总容量为150万立方米。这些水利设施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全镇的人畜饮水困难,解决了4万多亩土地的灌溉用水。人民群众造田种稻,种杂交包谷。种植经济果林,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机镇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今的民谣尽显满满的幸福自豪“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绿野青山果树成行,六畜兴旺鸡肥鸭壮,脱贫致富建成小康。”

水利命脉的打通,带动了当地“三农”的整体发展,党和国家也给了生机镇很高的荣誉。

1958年12月,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卫星渠道获国务院“最高水利建设成果奖”,卫星渠道所在大渡公社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兴修水利先进单位”称号,时任公社书记的左遗轩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亲切接见,获赠钢笔一支,颁发勋章一枚,勋章上镌刻“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1958. 0672”字样。

1966年,高刘大队支书许天珍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邀进京出席国庆观礼活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获赠钢笔一支和《毛泽东选集》一套。

1970年1月,《人民日报》刊登了生机公社高刘大队群众劈山引水事迹,高度赞扬了共产党员许天珍带领群众兴建水利,施工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1971年5月31日,《贵州日报》以“大寨花开乌蒙山下”为题,报道了生机公社大兴水利及高流大队(原高刘大队更名)凿岩引水造田事迹。接着,中央新闻制片厂以此为题,摄制专题纪录片《劈山引水》。“英雄生机”的大名,从此便流淌在乌蒙山脉。

1972年至1976年,生机公社作为特邀代表,每年都派人参加全省和全国水利工作会。

胜利来之不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开凿天渠、筑坝建水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设备落后、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给施工队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先后有15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

卫星天渠:徐荣

高流天渠:许光美 陆正华 刘志明

镇江天渠:高体宽 张仁智 刘显忠 张成明 张仁吉 曹德权

黄洞天渠:郭永阳

孙家堰天渠:葛道军 刘显祥

罗圈岩水库:刘洪义

大河沟水库:许光玖

 这份牺牲英雄名单中的第一人,名叫徐荣,他是生机镇这场轰轰烈烈水利建设的发起人和先行者。他的简况如下:

徐荣,男,1929年生于毕节县长春堡沙坝乡小龙村。1948年参加共产党的游击队,1949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6军78师工兵营战士,是在上海工兵营培训,任组长学员。1950年参加志愿军在26军工兵营,1951年到侦查营2连当侦察兵,参加抗美援朝。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54年转业回乡到撒拉溪乡政府当文书。1956年9月分配到毕节县农田水利局工作。1956年10月2日到镰刀湾村组织测量卫星天渠并开工修渠,1958年3月1日镰刀湾卫星天渠正式通水。1958年12月11日,徐荣在毕节县为开山修渠筹备炸药,不幸因炸药意外爆炸而牺牲,时年29岁。1959年1月毕节县人民政府追认徐荣为烈士。

我们来到绝壁天渠陈列馆,站在写有15个牺牲英雄名单的红墙前,听着解说员的讲解,人人为之动容。他们当中,有国家公职人员1名,中共预备党员1名,共青团员1名。 牺牲时年龄最长者40岁,年龄最小的20岁。因筹备炸药发生意外牺牲1人,为保护施工队其他人员被爆破飞石击中牺牲1人,因爆破故障出意外牺牲4人,山路太险,运输施工物资失脚摔下悬崖牺牲1人,被头顶上松动岩石掉下砸中牺牲5人,在悬崖上打炮眼,脚下岩石垮塌摔下牺牲1人,施工点民房发生火灾救火牺牲1人,挖煤用于修理钢钎錾子煤洞塌方牺牲1人。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崇敬英雄缅怀英雄,应该永远将他们记住。

后来,我还见到了几位当年参加修天渠之人,当时,他们最小的仅15岁,如今全都是耄耋老人了。说起当年给牺牲英雄们留的碑为什么没有碑文的事,他们都不清楚。我通过多方了解,也没有人知道答案。静下来一想,我觉得,具体原因也没有必要去推测和猜想了。 既然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有无字碑,我们是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绝壁天渠牺牲英雄理所应当能有无字碑。有人顾虑随着时间的推移,怕后人记不住和分不清无字碑与各位英雄的对应关系。不用担心,生机镇人民已经于2021年建成了“绝壁天渠陈列馆”。馆内对15块无字碑都有清楚的记载。15块无字碑就像15面金光闪闪的镜子,向南来北往的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讲述着生机人民的奋斗史。以史为镜能明志,知史更爱党,知史更爱国。

从与几位老人交谈中得知,曾经有前来采访的人问他们,修渠、护渠这么多年了,外面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你们,你们怎么想?他们的回答是,不要谁知道,山知道、庄稼知道,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知道,这就满意了,这就够了。一生留下了水库,留下了山上的天渠,不白活了。

巍巍群山知晓,磅礴乌蒙为证。绝壁天渠引来的甘泉,滋润了昔日贫瘠的土地。荒山变成了良田果园,秃岭披上了漂亮的绿装。村民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倘若15位壮士英灵有知,他们定会含笑九泉。

(作者在绝壁天渠留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